藥材名稱 | 土荊芥 |
藥材別名 | 火油草、臭草、鵝腳草 |
功能主治 | 蛇蟲咬傷、跌打損傷、喉嚨腫痛、口舌生瘡、經痛、經閉(連續停經3個月以上)、風濕麻痺疼痛、疥癬(皮膚病徵狀)、皮膚濕疹、頭蝨、蟯蟲病、蛔蟲病、鉤蟲病 |
禁忌 副作用 |
蛇蟲咬傷 |
懷孕授乳 注意事項 | 孕婦禁用。 |
相關圖片 |  (點擊圖片查看原圖) |
用途分類 | 殺蟲止癢藥 |
用法用量 | 內服:3~9克;新鮮藥材則15~24克,煎湯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搗爛敷於患部。 |
功效作用 |
抗瘧原蟲、驅腸蟲、抗菌、活血消腫、殺蟲止癢、祛風除濕 |
基原 | 藜科(Chenopodiaceae)植物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.之乾燥帶果穗全草。 |
相關藥物 | |
拉丁藥名 | Herba Chenopodii Ambrosioidis |
性味歸經 | 味苦,味辛,性微溫,歸肺經,歸膀胱經 |
性狀 | 綠色莖下部圓柱形、光滑,上部方形、具毛茸,果穗簇生於枝腋及莖梢,果實綠色或黃綠色扁球形,直徑約1~1.5毫米,胞果棕黑色或紅黑色,搓之具強烈特殊氣味,味辣而微苦。 |
中藥成分 |
丁反式桂皮酸、土荊芥苷、土荊芥酮、松香芹酮 |
藥用部位 | 乾燥帶果穗全草。 |
儲藏法 | 1. 採收加工: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,攤放在通風處或捆束懸掛陰乾,避免日晒及雨淋。
2. 儲藏:置通風處,避免日晒及雨淋。 |
藥材產地 | 生於曠野、路旁、河岸和溪邊。分布於華東、中南、西南,栽培於中國北方。 |
詳細分類 | 學名:Dysphania ambrosioides
|
相關標籤 | |
相關 藥物 | - 金櫻子
抗病原體、促進胃液分泌、縮尿、澀腸、止虛汗、益肝補腎、止瀉久痢、固精秘氣 - 鉤藤
降壓、抗心律不整、抗驚厥、鎮靜、清熱祛風、除心熱、平肝風 - 蘆根
利尿、止嘔、增強免疫、抗熱、消渴、開胃、解魚蟹河豚毒、降火、益胃 - 肥皂莢
去垢膩、除風濕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