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材名稱 | 牛蒡子 |
藥材別名 | 鼠尖子、鼠粘子、惡實、大力子 |
功能主治 | 癰腫瘡毒、腮腺炎、蕁麻疹、麻疹、咽喉腫痛、咳嗽、風熱感冒 |
禁忌 副作用 |
癰腫瘡毒 |
懷孕授乳 注意事項 | 孕婦慎用。 |
相關圖片 |   (點擊圖片查看原圖) |
用途分類 | 解表藥(辛涼解表藥) |
用法用量 | 內服:5~12克,煎湯;或入散劑。
本草備要:酒拌蒸,待有霜,拭去用。外用:適量,煎湯含漱。 |
功效作用 |
抗病毒、抗菌、抗腎病、降壓、降血糖、理痰潤肺、減輕喉嚨腫痛、除熱散風、強筋骨、益腎、補肝、利腰膝凝滯之氣、散諸腫瘡瘍之毒、利二便、消斑疹 |
基原 | 菊科(Compositae)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.之乾燥成熟果實。 |
相關藥物 | |
拉丁藥名 | Arctii Fructus |
英文名 | Great Burdock Achene |
性味歸經 | 味辛,味苦,性寒,歸肺經,歸胃經 |
性狀 | 1. 實如葡萄,而褐色。
2. 瘦果,扁長卵形,稍彎曲,長6~7毫米,寬2~3毫米,表面灰褐色,內有2瓣種仁,灰白色或黃白色,富油性。氣微,味微辛、苦。粉末灰白色至灰褐色。 |
中藥成分 |
牛蒡子素(arctignans)、新牛蒡素(neoarctins)、異牛蒡酚(isolappaol)、牛蒡酚(lappaol)、羅漢松脂素(matairesinol)、牛蒡苷元(arctigenin)、牛蒡苷(arctiin) |
藥用部位 | 乾燥成熟果實。 |
儲藏法 | 1. 採收加工:秋季果實成熟時,割除地上部分或剪除果穗,晒乾後取下果實,去除泥土等雜質,再晒乾。炒製:取淨牛蒡子,文火炒至微黃色、微鼓起而微有香氣即得。
2. 儲藏:置陰涼乾燥處,防潮。 |
藥材產地 | 常栽培;野生多生於山野路旁、溝邊、荒地、山坡向陽草地、林邊和村鎮附近。分布於東北三省、華北。 |
詳細分類 | 界:植物界 Plantae 目:菊目 Asterales 科:菊科 Asteraceae 屬:牛蒡屬 Arctium 種:牛蒡 A. lappa
|
相關標籤 | |
相關 藥物 | - 丁香
綠膿桿菌等、傷寒桿菌、大腸桿菌、如:鏈球菌、對特定菌種具抑制作用、抗突變、抗凝血、止吐、鎮痛鎮痙、驅風散寒、興奮壯陽、芳香健胃 - 槓板歸
枯草桿菌、大腸桿菌、如: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對腎臟高血壓有抑制作用;煎劑對特定菌種具抑制作用、抗病毒、強效抗菌、利咽祛濕、清熱解毒 - 蕤仁
養肝明目、鎮定、降壓、益水生光、消風散熱 - 羌活
利關節、祛風濕、散表寒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