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材名稱 | 大黃 |
藥材別名 | 北大黃、南大黃 |
功能主治 | 燙傷、上消化道出血、血中伏火、一切實熱、損傷積血、血閉血枯、衄血、吐血、二便不通、心腹痞滿、腹痛裏急、下痢赤白、溫熱瘴瘧、發熱(發燒)譫語、傷寒時疾、濕熱黃疸、癰瘡痛毒、消化道癌、裡急後重、經閉(連續停經3個月以上)、飲食積滯 |
禁忌 副作用 |
燙傷 |
懷孕授乳 注意事項 | 胎前、產後慎用。孕婦慎用。 |
相關圖片 |   (點擊圖片查看原圖) |
用途分類 | 瀉下藥(攻下藥) |
用法用量 | 內服:0.2~15克,煎服,用於瀉下作用不宜久煎。外用:適量。
本草備要:有酒浸酒蒸,生熟之不同,生用更峻。 |
功效作用 |
抗腫瘤、降壓、降血脂、利膽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保肝、行瘀血、消炎解毒、大量峻瀉、健胃、整腸、緩下劑、推陳致新、蝕膿消腫、行水除痰、除瘀熱、下燥結、蕩滌腸胃 |
基原 | 蓼科(Polygonaceae)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.北大黃、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. ex Balf.、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.南大黃去外皮之乾燥根及根莖。 |
相關藥物 | |
拉丁藥名 | Rhei Radix et Rhizoma |
英文名 | Rhubarb |
性味歸經 | 味苦,性寒,歸脾經,歸胃經,歸大腸經,歸肝經,歸心包經 |
性狀 | 類圓筒形之切塊或塊片;圓筒形長5~15公分,寬3~10公分,外表面黃棕色。斷面淺紅棕色,顆粒性,有無數紅棕色小點。特殊臭,味苦而微收斂。粉末橙黃色或黃棕色。 |
中藥成分 |
大黃素甲醚(Physcion)、大黃酚(Chrysophanol)、大黃素(Emodin)、大黃酸(Rhein)、蘆薈大黃素(Aloe-emodin) |
藥用部位 | 乾燥根及根莖。 |
儲藏法 | 1. 採收加工: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,去除細根,刮去外皮,切瓣或段,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。
2. 儲藏:置密蓋阻光容器內。 |
藥材產地 | 生於山地林緣或草坡,野生或栽培。分布於四川、雲南、貴州、湖北。 |
詳細分類 | 學名:Rheum rhabarbarum
|
相關標籤 | |
相關 藥物 | - 牡荊葉
平喘、止咳、祛痰、解表 - 車前草
祛痰毒、平喘、鎮咳、涼血、瀉熱、行水、消水腫、通五淋、利小便、清胃熱、明目、補五臟、除小蟲、下氣、止煩、止血 - 玉竹
對急症效較不顯著、補養調理之品、改善邪熱引起頭痛的情形、養陰、生津、除濕止痛、袪風清熱、除煩渴、悅顏色、潤心肺、補中益氣 - 蛇莓
對心血管疾病有短暫降壓、增強免疫力、抗菌、抗癌、消腫、解毒、涼血、清熱 - 肉桂
增強抵抗力、促進腸胃蠕動、促進血液循環、對身體虛弱及年長者有補養效果、溫中逐寒、健胃整腸、強化體能、通經墮胎峻補氣血、補勞明目、扶脾土、抑肝風、表虛自汗、去營衛風寒、宣導百藥、疏通血脈、發汗、治冷沉寒、益陽消陰、補命門相火之衰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