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材名稱 | 茯苓 |
藥材別名 | 白茯苓、松苓、松薯、松腴、茯菟、雲苓、茯靈 |
功能主治 | 驚悸失眠、心神不安、遺精(精液自動流出體外)、泄瀉、水腫淋瀝、膈中痰水、嘔噦、欬逆、口焦舌乾、寒熱煩滿、心下結痛、憂恚驚悸 |
禁忌 副作用 |
驚悸失眠 |
懷孕授乳 注意事項 | 可使用,對孕婦有益處。 |
相關圖片 |   (點擊圖片查看原圖) |
用途分類 | 利水滲濕藥(利水消腫藥)、祛濕藥(利水滲濕) |
用法用量 | 內服:9~30克,煎服;或入丸。
本草備要:去皮,乳拌蒸,多拌良。 |
功效作用 |
降低胃酸、抗菌、抗癌、消水腫、改善消化、滋補脾臟、退熱安胎、生津止渴、多者能止、小便結者能通、定魄安魂、調營理衛、寧心益氣、瀉熱、除濕、滲利竅、助陽、益脾 |
基原 | 多孔菌科(Polyporaceae)真菌茯苓Poria cocos (Schwein.) F.A.Wolf之乾燥菌核。 |
相關藥物 | |
拉丁藥名 | Poria |
英文名 | Indian Bread |
性味歸經 | 味甘,味淡,性平,歸心經,歸肺經,歸脾經,歸腎經 |
性狀 | 1. 松根靈氣結成,以大塊堅白者良。
2. 質地堅硬呈白色的叫白茯苓,此為上品,若為質地鬆軟的淡紅色,則為赤茯苓,為下品。
3. 類球形、橢圓形、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,外皮棕褐色或黑棕色,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。氣微,味淡,嚼之黏牙。茯苓皮不規則片狀,外面棕褐色~黑棕色,內面白色或淡棕色。茯苓塊、茯苓片多方形或長方形塊片,長3~4公分,厚約7毫米,白色、淡紅色或淡棕色。粉末灰白色。 |
中藥成分 |
茯苓酸(Pachymic acid) |
藥用部位 | 乾燥菌核。 |
儲藏法 | 1. 採收加工:全年均可採挖,多在7~9月,去除泥土,堆積,以草墊覆蓋,使內部水分滲出,取出置通風處陰乾,反複數次,直至乾燥,即為「茯苓個」;在稍乾、表面起皺時,削取外皮,為「茯苓皮」;中心部分切成的塊片,為「茯苓塊」與「茯苓片」;帶棕紅色或淡紅色部分切成的片塊稱「赤茯苓」;近白色部分切成的片塊稱「白茯苓」;帶松根者稱「茯神」。
2. 儲藏:冷藏或置陰涼乾燥處,防蟲蛀。 |
藥材產地 | 寄生於氣候涼爽、乾燥、向陽山坡上的馬尾松、黃山松、赤松、雲南松等針葉樹的根部,深入地下20~30公分處。分布於河北、山東、四川。 |
詳細分類 | 門: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科: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屬:茯苓屬 Wolfiporia 種:茯苓 W. cocos
|
相關標籤 | |
相關 藥物 | - 獺肝
止血、明目、補肝腎、益肺、止嗽、殺蟲、益陰補虛 - 大黃
抗腫瘤、降壓、降血脂、利膽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保肝、行瘀血、消炎解毒、大量峻瀉、健胃、整腸、緩下劑、推陳致新、蝕膿消腫、行水除痰、除瘀熱、下燥結、蕩滌腸胃 - 蒺藜
延緩衰老、抗心肌缺血、催生墮胎、降壓、止癢、行瘀去滯、益精明目、瀉肺氣而散肝風、補腎 - 夜交藤
降血脂、催眠、鎮靜、祛風通絡、除煩燥、安神、促進血液循環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