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材名稱 | 柴胡 |
藥材別名 | 柴草、茹草、山菜、茈胡、地熏、南柴胡、北柴胡、红柴胡 |
功能主治 | 月經不調(月經失調)、脫肛、五疳羸熱、小兒痘疹、胎產前後諸熱、婦人熱入血室、口苦耳聾、胸痞脅痛(肝膽病變疾病)、頭眩目赤、諸瘧寒熱、嘔吐心煩、虛勞肌熱、熱痰結實、傷寒邪熱 |
禁忌 副作用 |
月經不調(月經失調) |
懷孕授乳 注意事項 | 可使用,感冒則依醫師指示使用。 |
相關圖片 |  (點擊圖片查看原圖) |
用途分類 | 解表藥(辛涼解表藥) |
用法用量 | 內服:3~10克,水煎服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研末調敷。
本草備要:外感生用,內傷升氣,酒炒用根,中及下降用梢,有汗欬者,蜜水炒。 |
功效作用 |
抗驚厥、抗腫瘤、抗病毒、抗菌、抗潰瘍、養肝、鎮咳、鎮痛、鎮靜、解熱、抗炎、調理肺功能、改善肺部濕熱、散結調經、宣暢氣血 |
基原 | 繖形科(Umbelliferae)植物柴胡(北柴胡)Bupleurum chinense DC.或狹葉柴胡(南柴胡)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.之乾燥根。 |
相關藥物 | |
拉丁藥名 | Radix Bupleuri |
英文名 | Bupleurum Root |
性味歸經 | 味辛,味苦,性微寒,歸肝經,歸膽經,歸肺經 |
性狀 | 1. 銀川者根長尺餘,微白治勞疳良。北產者如前胡而軟並良,南產者強硬不可用。
2. 北柴胡(柴胡):圓錐形或圓柱形,常有分歧,長6~15公分,直徑0.3~0.8公分,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,斷面黃白色(外圈淺棕色)。氣微香,味微苦。粉末灰棕色。
3. 南柴胡(狹葉柴胡):較細,多不分歧,長5~14公分,直徑0.2~0.6公分,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。敗油氣味。粉末黃棕色。 |
中藥成分 |
d)、c、d(Saikosaponin a、c、柴胡皂苷a |
藥用部位 | 乾燥根。 |
儲藏法 | 1. 採收加工:春、秋季採挖,去除莖葉及泥沙後乾燥。
2. 儲藏:置通風乾燥處,防蟲蛀。 |
藥材產地 | 生於沙質草原、沙丘草甸及陽坡疏林下。主產於湖北、四川、安徽。 |
相關標籤 | |
相關 藥物 | - 關黃柏
抗發炎、解熱、抗病原微生物、解毒療瘡、瀉火除蒸、清熱燥濕 - 秦艽
降壓、升血糖、抗過敏、和血舒筋、利大小便、養血榮筋、益肝膽之氣、去腸胃之熱、散風祛濕 - 松香
抑制腸胃平滑肌、祛痰、鎮咳、降壓、生肌止痛、排膿拔毒、祛風燥濕 - 石花
軟堅散結、清肺化痰 - 驢溺
殺蟲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