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材名稱 | 人參 |
藥材別名 | 金井玉闌、地精、血參、黃參、土精、棒槌、吉林參、神草 |
功能主治 | 一切血證、中風、中暑、淋瀝脹滿、瘧痢滑瀉、虛欬喘促、嘔噦反胃、多夢紛紜、發熱(發燒)自汗、虛勞內傷、手足冷、糖尿病、驚悸、強心、貧血、虛弱體質 |
禁忌 副作用 |
一切血證 |
懷孕授乳 注意事項 | 孕婦禁用。 |
相關圖片 |  (點擊圖片查看原圖) |
用途分類 | 補益藥(補氣藥) |
用法用量 | 內服:3~11.5克,煎湯,宜另煎兌入;或1~2克,研末;或敷膏;或泡酒;或入丸、散。 |
功效作用 |
延緩衰老、抗腫瘤、補五臟、強壯身體、加強抵抗力、幫助新陳代謝、強化身體各部份功能、消痰水、破堅積、通血脈、除煩渴、定驚悸、添精神、益智、開心、明目、補肺、健脾、瀉火、大補肺中元氣 |
基原 | 五加科(Araliaceae)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.A.Mey.之乾燥根及根莖。 |
相關藥物 | |
拉丁藥名 | 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|
英文名 | Ginseng Root |
性味歸經 | 味甘,味微苦,性微溫,歸脾經,歸肺經,歸心經 |
性狀 | 1. 黃潤緊實,似人形者良。
2. 園參:栽培種。根莖(蘆頭)長2~6公分,直徑0.5~1.5公分。主根(參體)淡黃色圓柱形。
3. 野山參:野生種。根莖長3~9公分。主根短粗,與根莖等長或較短。全體淡黃白色。氣香濃厚,味甘微苦。
4. 白參:主根長3~10公分,土黃色,斷面白色。氣香,味苦。
5. 紅參:主根長5~20公分,直徑0.7~2公分,半透明紅棕色,斷面棕紅色。氣香,味微苦。
6. 粉末淡黃白色,氣香,味微甘、辛,有吸潮性。 |
中藥成分 |
人參皂苷Rb1(Ginsenoside Rb1)、人參皂苷Re(Ginsenoside Re)、人參皂苷Rg1(Ginsenoside Rg1) |
藥用部位 | 乾燥根及根莖。 |
儲藏法 | 1. 採收加工:多於秋季採挖,洗淨。園參及野山參經晒乾或烘乾稱「白參」,又分別稱「生晒參」、「生晒山參」。園參經蒸製乾燥稱「紅參」或「熟人參」。可分成參片、參尾、參鬚。
2. 儲藏:冷藏或置陰涼乾燥處,密蓋容器保存,防蟲蛀。 |
藥材產地 | 生於山地的針、闊葉混交林或雜木林下。分布於長白山脈和小興安嶺東南部的山林地帶,大量栽培於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。 |
詳細分類 | 界:植物界 Plantae 目:繖形目 Apiales 科:五加科 Araliaceae 屬:人參屬 Panax 種:人蔘 P. ginseng
|
相關 藥物 | - 延胡索
抗驚厥為治血利氣第一藥、安定、鎮靜、催眠、鎮痛、理氣止痛、除風痺、通小便、氣中血滯、行血中氣滯 - 鹿銜草
抗白血病、抗發炎、收斂止血、調經活血、補腎壯陽、止驚悸、祛風除濕、止咳、生津液、補腰腎、健骨、強筋、通經 - 馬兜鈴
降壓、抑菌、抗腫瘤、增強免疫、平喘、祛痰、鎮咳、清腸消痔、吐蠱、降肺氣、清肺熱
|